2020年CCF-NLPCC杰出成就奖、中文计算特别奖和青年新锐奖(公示)
(公示期:2020年9月21日-10月5日)
杰出成就奖人选
刘开瑛,男,1931年11月出生,籍贯山西省孝义市,中共党员,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计算机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位。
刘开瑛教授是山西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方向的创办者和领导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计算机汉语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计算机中文自动分词、词性标注、专有名词识别、框架语义资源构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4年同国家语委合作,主持研制并建立了汉字姓氏库和《汉字属性字典》;1989年参加了国家标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的制定;1991年研制了“广播语料自动分词和词频统计系统”,并通过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鉴定;1995年、1998年和2003年参加国家863 智能接口自然语言处理评测组,承担并完成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评测软件的研制任务。
刘开瑛教授主持编撰的教材《自然语言处理》(科学出版社,1991)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专著《中文文本自动分词和标注》(商务印书馆,2000,商务印书馆特邀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主持完成的“面向汉语篇章的句法分析器”(1995)和“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2004年开始,带领团队开展汉语框架语义网资源构建与应用的探索研究,2015年撰写专著《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网》(科学出版社),促进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向基于认知计算的自然语言理解的迈进。
刘开瑛教授治学严谨,开拓进取,坚守淡泊,科研成果卓著,并培养了一批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为我国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文计算特别奖人选
敖其尔,蒙古族,1941年10月出生在内蒙古科右前旗一个农民家庭,1954年9月至1960年7月在乌兰浩特二中学习,1960年9月至1965年7月在内蒙古大学数学系学习。1965年8月开始工作以来一直在内蒙古大学任教,先后在内蒙古大学数学系、电子系和计算机系工作过,主要在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2010年10月退休。其中从1981年末到1984年初之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修计算机。现在是内蒙古大学二级教授(退休)。在45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给本科生讲课之外还培养了几十名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古文信息处理事业上,是把蒙古文字搬进计算机的创始人或奠基人之一。他主持完成了许多与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的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为内蒙古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年新锐奖人选(一)
赵鑫,1985年8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社交文本语义挖掘、社交用户兴趣理解等研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技术方法,早期在社交文本主题建模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发表80余篇论文,包括 ACL、SIGIR、SIGKDD等CCF-A类论文30余篇。谷歌引用次数为3900余次,单文最高引用超过1300次。曾入选第二届CCF青年人才发展计划、智源青年科学家,受邀担任EMNLP、AAAI、IJCAI、SIGIR等多个旗舰会议的领域主席或高级程序委员。他曾多次参与国内自然语言处理会议组织工作,包括担任NLPCC 2017的共同领域主席、NLPCC 2020 Student Workshop的共同主席等。
青年新锐奖人选(二)
黄书剑,汉族,1984年4月出生于江苏南京,2002年9月至2012年6月在南京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期间,于2008年、2010年分别赴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访问学习。2012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作期间,先后承担计算机学科程序设计相关核心课程讲授,授课十余次,学生一千六百余人;科研工作主要集中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领域,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复杂结构问题的建模和学习,承担国家、江苏省及企业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包括2017年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二十余人,在CCF推荐的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八项,并获得CCMT2019最佳英文论文奖等荣誉。